隆龙新作《刘梦苇诗词鉴赏手记》讲座
为纪念新月派诗人刘梦苇诞生112周年,10月10日,新锐作家隆龙新著《刘梦苇诗歌鉴赏手记》首发仪式在县图书馆举行。县诗词协会、作家协会、文联、文学界等知名人士出席了首发仪式。
青年作家隆龙,女,1989年生,复旦大学毕业,现就读于中南大学研究生院文学院新闻传播学专业。《刘梦苇诗歌鉴赏手记》分刘梦苇诗歌赏析、新月派诗人回忆刘梦苇、当代诗人作家缅怀刘梦苇三部分,收录了刘梦苇短暂一生中的诗歌以及杂散文,好友小说家蹇先艾、诗人朱湘等人对其的追忆,当代诗人作家对其人其作品的理解探讨,是迄今为止对刘梦苇如流星般短暂的一生最全面的概括。
现场人员共同品读了《刘梦苇诗歌鉴赏手记》一书,大家对青年作家隆龙能够继承传统、热爱文学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,并鼓励当代青年人要不断学习和传承刘梦苇的革新精神,不断创新,创造更加辉煌的文学奇迹。
刘梦苇(1900-1926),诗人,原名刘国均,湖南安乡人。1920年与沈仲久、孙浪工等成立“安社”。1924年在上海与人组织飞鸟诗社,创办《飞鸟》诗刊。1926年成为《晨报诗刊》主要成员,有诗集《青春之花》和《孤鸿》等。
首发式过程
《刘梦苇诗歌鉴赏手记》内容较多地归纳了现代知名文人对“刘梦苇”先生的评价。其中有著名的诗人徐志摩先生,由于刘梦苇先生是属于古典风格与现代诗歌的过渡,又深受泰戈尔“新月诗”的影响,故诗歌表现清澈、明朗,格律、填词比较正规。尾韵强调厉害,形同徐志摩的格调,因此非常受徐志摩的赏识,但总体上没有较大的变化空间,也缺乏徐志摩的清新气朗。因此,较徐志摩的诗稍微逊色。刘梦苇年纪很轻,死时仅26岁,诗中充满了对爱情的渴望,因此,爱情诗居多。
这本赏析,反映了诗歌的单一性,诗人的作品没有复杂的成分,除了受徐志摩“新月派”的影响较深外,也包含有西化的倾向性,如仿“莎士比亚”的十四行诗,还有一些诗反映出当时的对文学的刻意追求与执着探索。早期的诗歌,如刘半农、郁达夫,反映的小资抒情创作,文艺化倾向很浓,如刘梦苇的另一首《宝剑的悲痛》,诗歌排列整齐,尾韵强调刻意,这反映出当时从古典诗过渡到现代诗的过程,这在当时的著名诗中都有这种过程,这种过程为我国的诗歌文学语言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,包括闻一多、藏克家等人的诗歌,而后期有所突围的则有舒婷、北岛、顾城略带反叛意识的朦胧,成为当时人们争议的焦点,确实,朦胧即是象征,具跳跃的意境在台湾现代已经发展完备,过了则粗象难懂,看来诗的发展自有规律。
我们感谢早期诗人们的努力,为后期的新中国文学发展带来基础。
安乡不仅仅是鱼米之乡,更是文人之地,后期必定藏龙卧虎,不拘一格,等待发现。现在诗歌发展空间广阔,网络的利用为诗人们提供了不竭的营养,而且紧跟时潮,是属于幸福的一代诗人。
眼下诗人如过江之鲫,鲜有人之地在洞庭湖畔的安乡,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曾涌现出一个与闻一多、徐志摩等人比肩的青年诗人,这个仅活了26年的诗人就是新月派骨干刘梦苇(1900-1926)
刘梦苇23岁时就以《吻之三部曲》跻身现代诗坛,他的诗讲究语言的建筑点,无论是方块体诗,还是十四行诗,都践行着他在“形式和音节”方面的探索,虽然生命只有短短的26年,却给人世间留下了诗集《青春之花》和《孤鸿》。
沈从文在《对新文学有贡献的湖南人》一文中这样评价道:“新文学运动诗歌部门,在民国十四、五年可说是新月社诗派的前期。就中有个作者,以文字排比,格律严谨见称,名刘梦苇的湖南人”。朱自清在评价那一时期的诗歌创作时说:“闻一多、徐志摩、朱湘、饶孟侃、刘梦苇、于赓虞......他们真研究、真实验;每周有诗会、或讨论、或诵读......”。可见,刘梦苇假如不是早逝,他在现代文学史上必将拥有更重要的地位,即使这样,他也被公认为“新诗形式运动的总先锋”。
这样一位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举足轻重的诗人,却在相当长一段岁月中是寂寞的,甚至被时代所遗忘。
安乡县图书馆